当前位置:科技 > 正文
神奇的纽约人行道王国,就是一个二手书的地下产业链
2019-04-16 13:15:40 来源:
 在这个“堕落王国”,人们仍然在寻求有尊严的生活

  人行道上的自然王国

  文/张丰

  本文首发于总第895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

 

 

  如果去上海采访“流浪汉大师”沈巍的记者们能够先读一下《人行道王国》,他们就能够拥有更好的视角,提出更好的问题。女网红们小心翼翼和他合影,以免弄脏自己的衣服;我们吹捧他,但是又故意不去了解他。事实上“流浪汉”这个词是很有问题的,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拒绝。

  对一个流浪汉来说,人行道就是他的世界。米切尔·邓奈儿的《人行道王国》,关注的是纽约第六大道上那些像沈巍那样的捡垃圾者、小商贩、乞讨者,他们在人行道上谋生,睡觉。当然,他们绝大部分都是黑人,即便是在很讲政治正确的美国,附近生活的白人中产多少也会排斥他们。作者的任务,就是揭示这个“王国”的运行规则,来呼唤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和解。

  米切尔(在人行道上被称为“米奇”)是一个社会学家,花了四五年时间做田野调查,有时候连续几个月都和那些小摊贩一起生活和工作。作为一个标准的中产白人(犹太人),他真正做到了和黑人群众打成一片。这本书出版后,他找一个书摊小贩帮他写了后记。书里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实名,使用引号的对话则完全来自录音。作为回报,米切尔承诺这本书赚的钱全部分给大家,这么多年下来,书不断再版,想必大家都有一些收获。

  第六大道附近就是世界闻名的格林威治村街区,这里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曾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。城市思想家简·雅各布斯的名著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就关注了这个片区,她注意到人行道能够“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互助的感觉”。雅各布斯提出了一个“街上的眼睛”的比喻:在人们既保持距离又相互关怀的注视下,“坏分子”不敢轻举妄动,一个下班后可以把孩子交给邻居照看的街道必然是安全的。

  米切尔的研究晚了三十多年,他发现第六大道的人行道已经有了一些变化。“街上的眼睛”不再让人舒服,一个白人中产女性路过黑人摊位的时候,甚至还会受到言语的骚扰,她感觉不到友善,也不会去“注视”对方。毫无疑问,敌意似乎正在加深,警察也经常过来骚扰黑人摊贩,没收或者丢弃他们的“商品”(多半是垃圾桶捡来甚至是偷来的)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行道意味着什么?它真的像人们看到的那么混乱吗?

  米切尔的调查从二手书摊贩开始。二手书摊贩是第六大道“地下社会”的核心。根据纽约法律,街边不能随便摆摊卖东西。但是,1981年出台的一部地方法律改变了一切。当时一位兜售自己诗集的家伙多次遭到警方逮捕,维权人士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条款指出,在街上卖印刷品不应该成为问题。这种声音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美国媒体的支持,于是,纽约通过了《地方法33号》,允许人们在路边卖书。后来虽然有过修正,但是更改的只是摆摊范围,在路边卖书始终是合法的。那些摊贩想卖别的东西,就把它们藏在书桌下面。

 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发现:整个人行道王国,建立在二手书买卖基础上。那些流浪汉和乞讨者“生意”不好的时候,还可以帮书摊占位,一天的收入有时候也能超过100美元。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,第六大道的人行道形成了一个地下产业链。

  米切尔用“非正式经济”来形容这种状态。人行道上的摊贩,没有“社保”,也没有“工资”,当然也不需要纳税。尽管有些人曾接受“社会救济”(到教堂领取免费食品),但是本质上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养家糊口。他们的“生意”当然也没有什么保障,这有点像霍布斯在《利维坦》中所描绘的“最初的人”的状态。在这种自然状态下,人会怎么行事?真的会像动物一样弱肉强食吗?

  作者相当令人信服地展示出,在这种看似让人绝望的状态下,这些靠人行道谋生的人其实是在相互支撑。那些年长的、有经验的“元老”会帮助那些因为吸毒而流浪街头的年轻人,让他们不至于滑落到去抢劫的地步。在这个“堕落王国”,人们仍然在寻求有尊严的生活。当警察过来欺负小贩的时候,他们前去理论,谈论最多的其实是尊严而不是收入。即便是那些乞讨者也是有尊严的,他们看不起那些小偷和抢劫犯。

  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。某种意义上,它给人以很大信心。那些看上去处境悲惨的群体,也同样拥有爱与希望。制定政策者们如果看到这一点,或许能够少一些偏见,多一点理解。而对中产白人读者来说,则可以打破一些刻板印象,对那些“黑人兄弟”少一点反感和区隔心。

  《中国新闻周刊》2019年第13期

  声明:刊用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稿件务经书面授权

 
责任编辑:zN_1615